(文/金融科技觀察者 林祐丞)
在台北某證券公司擔任分析師的陳建豪,每日打開Excel執行「=WSPFINA("2330", "close")」抓取台積電收盤價時,總會想起2010年代還需手動更新CSV檔的困窘。如今WPS內建金融函數庫,讓散戶也能即時獲取台積電、聯發科等台股權值股數據。這看似微小的工具革新,實則預示著更劇烈的產業變革——當AI學會自動編寫VBA腳本、區塊鏈實現跨市場數據確權、ESG指標成為企業估值新參數,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正被技術浪潮全面改寫。
根據麥肯錫2025年報告,AI在金融領域的滲透率已從2015年的12%飆升至79%。以台灣市場為例,國泰證券的「AI預警系統」透過自然語言處理(NLP)解讀財報附註與法說會逐字稿,將財務異常誤判率降低30%。更激進的應用出現在量化交易:元大投信開發的「GenAlgo」模型,能根據央行總裁楊金龍的語調變化預測利率決策,在2024年美國聯準會升息週期中創造14%超額報酬。
台灣金管會2025年虛擬資產託管試點,與IBM醫療區塊鏈平台、波場TRON的AI模型分發架構形成對照。當傳統Excel工具仍受限於數據孤島,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協議已實現跨市場數據流動:永豐金控與富邦銀行合作的「供應鏈金融鏈」,透過智能合約自動驗證與訂單真實性,將中小企業融資審批時間從7天壓縮至90分鐘。
台達電與中鋼的碳排數據儀表板背後,是AI氣候模型的深度應用。國際清算銀行(BIS)2025年報告指出,整合ESG因子的量化投資策略規模突破8兆美元,而台灣的「永續分類標準」強制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範圍三碳排放,迫使分析師在Excel公式中新增「=ESGSCORE("2603", "water")」等函數。玉山金控更運用生成式AI自動產製ESG報告,將人工作業時間減少80%。
金管會的「數位貨幣試點計劃」不僅開放銀行託管虛擬資產,更允許券商將BTC現貨ETF納入投資組合。此政策催化出兩極現象:一方面,凱基證券推出「AI合規檢查員」系統,即時掃描客戶交易是否符合洗錢防制規定;散戶透過幣安台灣站參與迷因幣炒作,迫使監管機構加速制定STO(證券型代幣發行)審查框架。
歐盟《人工智慧法案》要求金融AI系統通過透明度認證,這直接衝擊台灣金融業的出海佈局。中信金控的歐洲子公司為符合CSRD(企業永續報告指令),被迫將ESG數據源從Excel切換至SAP的區塊鏈存證平台,年增300萬歐元合規成本。而美國SEC的「AI監管沙盒」實時追蹤3.5億筆日交易,預示著台股未來可能引入類似機制。
富達投信的「AI因子工廠」突破傳統多因子模型限制,透過深度學習從衛星影像提取零售店客流數據,成功預測統一超商季度營收誤差率僅2.3%。更顛覆性的實驗在去中心化場外交易(DEX)領域:Amber Group打造的「AI做市商」在PancakeSwap上實現每秒300筆報價調整,流動性深度較傳統造市商提升5倍。
台積電的綠電採購合約驗證,因導入區塊鏈溯源系統而效率倍增。這套由工研院開發的「GreenLedger」平台,能自動追蹤風電場每度電的生產與傳輸路徑,並將碳權拆分至各廠區用電量。無獨有偶,國泰世華銀行的「ESG貸後管理AI」透過物聯網裝置監控企業污水處理設備,一旦發現異常即自動觸發利率調整條款。
面對AI炒股軟體的「演算法共謀」風險,證交所2025年啟用「市場透視鏡」系統,運用圖神經網路(GNN)偵測異常交易集群。該系統在測試階段曾發現15家外資券商AI模型同步拋售金融股,及時阻止潛在的流動性危機。而散戶端的防衛工具也在進化:永豐金的「智能止損助理」能根據投資者情緒指標自動調整委託單,避免恐慌性殺跌。
當我們在Excel輸入函數抓取股價時,指尖已觸碰到技術革命的震波。從「WSPFINA」到「AIMAL」,從K線圖到碳帳本,這場始於數據工具的進化,終將重構整個金融宇宙的運行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