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匯率波動風險缺乏有效避險工具
2014年臺灣啟動人民幣業務初期,市場雖累積龐大資金池(截至2014年逾3,000億人民幣存款),但缺乏透明且標準化的匯率定價機制,導致企業與金融機構在跨境貿易結算、外匯衍生品設計時面臨「報價混亂」與「風險敞口過高」的雙重困境。例如,中小企業因無法即時取得離岸美元兌人民幣(CNH)參考匯率,常被迫接受銀行較高換匯成本,侵蝕跨境貿易利潤。
2. 離岸市場流動性分散與利率定價失衡
臺灣雖為亞洲重要離岸人民幣中心,初期市場拆款利率多參照香港或新加坡報價,缺乏本土化基準指標,使銀行間資金調度效率低落。根據臺灣銀行公會統計,2013年至2014年間,臺灣人民幣同業拆借交易量僅佔整體外匯市場的12%,遠低於香港的35%,凸顯本土利率機制缺位對市場流動性的抑制。
3. 跨境金融商品創新動能不足
缺乏統一匯率與利率基準,間接阻礙結構性存款、匯率選擇權等衍生商品的發展。金融機構需耗費額外成本進行內部模型開發,且商品定價難以獲得客戶信任,形成「商品同質化高、客戶參與意願低」的惡性循環。
1. 建立離岸美元兌人民幣定盤匯率機制
自2014年9月1日起,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委託湯森路透(Thomson Reuters)擔任計算代理機構,每日整合臺灣主要外匯指定銀行(如兆豐銀行、中國信託)的即期匯率報價,剔除極端值後計算出加權平均定盤匯率。此機制提供兩大核心價值:
2. 導入拆款定盤利率(CNH Taipei Interbank Offered Rate)
為強化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運用效率,基金會同步發布隔夜至1年期的拆款利率指標。此舉直接回應銀行同業的流動性管理痛點:
3. 監管合規與市場教育雙軌並行
為確保機制公信力,基金會制定《離岸人民幣匯率及利率報價準則》,要求參與銀行每日提交真實交易數據,並由第三方機構稽核報價合理性。同時,透過與臺灣金融研訓院合作開設「CNH避險策略實務課程」,協助企業財會人員掌握匯率避險工具操作,提升市場參與度。
1. 湯森路透Eikon終端機(Thomson Reuters Eikon)
2. 兆豐銀行「跨境人民幣一站式平台」
3. 中國信託「智能匯率風險管理系統」
1. 資訊型搜索
2. 交易型搜索
3. 導航型搜索
隨著定盤匯率機制的成熟,臺灣離岸人民幣市場逐步從「流動性驅動」轉向「產品創新驅動」。例如,2024年臺灣期貨交易所推出「小型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期貨」,即以基金會定盤價作為結算基準,首年日均交易量突破2萬口。未來若能進一步串接東南亞跨境支付系統(如泰國BAHTnet、新加坡MEPS+),將可擴大CNH在區域供應鏈金融的應用場景,鞏固臺灣在亞洲離岸市場的樞紐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