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/市場觀察者 林哲毅)
「台積電跌破年線,外資單週撤資千億」「AI股單日振幅超過15%」「高股息ETF規模突破兆元卻遭散戶質疑『左手配右手』」——這些2025年3月台股盤勢的關鍵字,正掀起一場關於投資本質的論戰。
凱基證券年初預測的「AI與高股息雙主軸佈局」,在市場劇烈波動中面臨嚴峻考驗。當台股大盤在3月11日至19日期間出現三次單日跌幅超過300點,甚至上演「開盤暴跌690點後拉回年線」的極端行情,投資人開始質疑:究竟是該堅守AI股的科技革命敘事,還是轉向高股息股的防禦性配置?
1. 半導體業的剛性需求支撐AI股估值
台積電美國廠量產時程加速、CoWoS產能利用率維持95%,即便外資連續三週拋售446億元持股,但法人圈普遍認為「AI硬體需求才剛進入爆發期」。元大投顧分析師張維倫引用數據指出:「全球AI伺服器出貨量在2025Q1年增率達218%,而台廠供應鏈包辦逾7成關鍵零組件。」
2. 高股息ETF的系統性優勢
儘管有散戶在PTT嘲諷「00940成分股互踩屍體」,但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錫強調:「台灣上市櫃公司現金股息總額已連續五年突破2兆元,高股息策略的本質是參與台股長期現金流再分配。」從歷史數據看,2018年中美貿易戰期間,高股息指數跌幅僅大盤的60%,顯示防禦特性。
3. 政策利多創造結構性機會
新推動的「半導體國家隊2.0」計畫,預計投入300億元培育AI晶片設計人才。工研院產科所所長蘇孟宗更直言:「台灣在異質整合封裝技術的專利數量,較中國多出47倍,這將形成5年以上的技術門檻。」
1. AI股估值與獲利成長脫鉤
以創意為例,其本益比在2025年3月達到58倍,但Q1毛利率卻因CoWoS產能排擠效應下滑至42.7%。知名空頭機構灰狼研究發布報告直言:「台股AI概念股的PEG比率平均達2.3,遠高於納斯達克的1.1,這是一場用本夢比支撐的危險遊戲。」
2. 高股息ETF的流動性陷阱
金管會數據顯示,台股高股息ETF的周轉率在3月飆升至25%,遠高於大盤的9%。有分析師揭露:「部分成分股殖利率是靠處分資產或舉債配息,這在升息環境下將加速財務體質惡化。」此現象讓人聯想2016年F-再生虛增營收案——當年該公司同樣以高配息吸引散戶,最終股價崩跌92%。
3. 監管漏洞助長投機炒作
台灣證交所3月對某AI概念股開出警示函,因其在法說會聲稱「與國際大廠簽訂千億AI伺服器訂單」,事後卻被發現合約存在「附帶終止條款」。此案例與2024年長榮海運內線交易案如出一轍,顯示市場訊息透明度仍待加強。
「賺20%就跑」派:
網友vagus在3月11日暴跌當天發文:「早盤All-in緯創期貨,尾盤平倉賺18%,這種波動市只能打游擊戰」。此派主張「AI股已成外資提款機」,應採技術面操作。
「越跌越買」派:
資深散戶C大分享對帳單:「台積電每跌破年線就加碼10張,三年來平均成本已降至520元」。其邏輯建立在「台積電過去十年每次跌破年線,後一年平均漲幅達35%」的歷史數據。
回顧台灣證交所近年的監管案例,可發現驚人規律:
| 事件 | 股價變化(事發30日內) | 散戶平均損失 |
|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|
| 2022成霖延遲披露海外資產 | -23% | 18萬元 |
| 2024國巨網路攻擊隱匿 | -41% | 54萬元 |
| 2025某AI股虛假訂單案 | -62% | 112萬元 |
這些案例印證了摩根士丹利台股策略師程世維的警告:「當市場過度集中於單一主題,會誘使企業進行『策略性敘事操作』,投資人應更關注現金流品質而非題材熱度。」
在台股劇烈震盪的2025年,每個投資人都面臨靈魂拷問:
1. 當外資單日賣超百億,你會視為「危機入市」訊號還是「趨勢反轉」警訊?
2. 面對AI股15%的日內波動,你的心跳速率是否與股價走勢同步?
3. 發現高股息ETF成分股交叉持股逾30%,該解讀為「穩定配息來源」還是「系統性風險」?
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但可從歷史找到啟發:2015年台股萬點崩盤時,堅持定期定額投資0050的散戶,在2020年報酬率達148%;而熱衷追逐生技股題材的投資人,有79%在浩鼎案中虧損超過50%。
如果明天台股再度暴跌500點,你會選擇:
A. 加碼AI股,相信技術革命終將勝過短期波動
B. 轉進高股息ETF,用現金流對抗市場不安
C. 清空持股,等待美國聯準會政策明朗化
D. 反向做空,順勢收割恐慌情緒
(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選擇與理由,我們將隨機抽選10位讀者贈送《穿透式財報分析手冊》)
--
外資撤資與台積電跌破年線
台股單日大跌300點分析
半導體產業與AI發展影響
台股暴跌690點事件
散戶在PTT的即時反應
國巨延遲披露被罰案例
長榮海運內線交易案
成霖違反披露規定案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