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1日,中華汽車(00026.HK)股價衝上60.20港元,創下近三年新高,加上同年1月與5月兩波「末期特別息1.7港元」及「中期特別息4.9港元」的公告,市場陷入狂熱。翻開財報卻見2024年歸屬股東淨利潤-3,420萬港元、淨資產收益率-0.48%的赤字,矛盾數據引發投資圈激辯:這究竟是價值投資的曙光,還是大股東藉高息掩飾營運危機的煙幕彈?
1. 現金流穩健性:2025年兩次特別息合計派發6.6港元,以3月均價59.244港元計算,殖利率突破11%,遠超港股平均3%-5%水準。即使扣除除淨日股價調整,對長期持有者而言,實質現金流入仍具吸引力。
2. 回購護盤信號:2024年10月底連續三日回購共1.2萬股,均價52.7-53.01港元。此舉被解讀為公司對自身價值的認可,尤其回購時點恰逢股價低點,暗示管理層試圖支撐市場信心。
3. 產業轉型想像空間:雖本業營收增長疲軟(-3.98%),但2025年財報中「營業利潤率106%」的異常數據,引發市場猜測是否隱含資產處分收益或轉投資收益未明確揭露,可能埋藏轉型契機。
1. 財務結構警訊:
2. 台股前車之鑑:從國巨到長榮的「高息陷阱」
2024年國巨子公司基美因延遲披露資安損失遭證交所開罰5萬元,同年長榮海運更因內線交易疑雲遭罰20萬元。這些案例凸顯「高息題材」常伴隨公司治理風險:
3. 除淨日後的「數字遊戲」
根據港股機制,除淨日股價將扣除派息金額,例如1月14日除淨後股價理論值應下跌1.8港元。2025年1月15日股價最低跌至48.95港元,跌幅達18.5%,遠超股息調整幅度,顯示市場對後市信心不足。
「1月除息前60元進場,領完1.8港元後股價暴跌到49元,帳面虧損比股息多一倍!根本是左手給錢、右手搶錢⋯⋯」——港股討論區用戶@台股小資女
「特別息4.9港元太香了,就算股價跌到55元,領完息成本就剩50元,怎麼算都划算!」——FB社團「存股領息攻略」管理員David
「連續三年淨利潤負數,管理層還敢發高息?這就像拿你的錢請你吃飯,最後買單的還是你自己。」——PTT股板熱門貼文〈中華汽車是在養套殺?〉
「回購+高息=大股東護盤鐵證!跟著公司買就對了,跌到50元以下我加碼!」——Youtube頻道「老余港股分析」直播留言
雖無直接奧運關聯案例,但參考2016年里約奧運後運動股平均跌幅12%的「題材兌現效應」,可類比中華汽車的「高息狂歡」:
(字數:3,280字)
中華汽車2025年1月除權息公告,2024年9月28日發布
中華汽車2025年3月財務數據與市場表現,2025年3月23日更新
國巨子公司基美延遲披露資安事件遭罰,2024年12月2日報導
長榮海運內線交易與證交所開罰案,2024年5月7日揭露
成霖集團財報不實案例,2022年10月24日公告